老子(道德經(jīng))——學悟有得(第十三章)
【原文】寵辱①若驚,貴②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“寵辱若驚”。何謂“貴大患若身”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③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故貴以身為天下④,若可寄天下。愛以身為天下⑤,若可托天下。
【注解】
①寵:恩愛、寵愛、偏愛。辱:屈辱。
②貴:重視、看重。
③身:此處指身體。
④貴以身為天下:像珍重自身生命一樣的人去愛護天下。
⑤愛以身為天下:此處意為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去治理天下。
【譯文】
得恩寵和受屈辱都令人感到震驚,看重寵辱得失之人如同大病纏身一樣。什么是寵辱若驚?以受寵為下,得到寵為之驚恐,失去寵也為之驚恐,這就是“寵辱若驚”。什么是貴大患若身?人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為人都有有形之身體,如果沒有有形之身,那他還會有什么禍患?因此,像珍重自身生命一樣去愛護天下的人,則不會辜負天下人之期望;具有崇高奉獻精神的人去治理天下,則可以承受天下人之重托。
【學悟有得】
本章是從如何調(diào)整人的心理的角度來論述修身之道的。
老子首先就明確指出,得寵若驚,失寵若驚,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病態(tài),就像是大病纏身一樣,爭寵之人或是以爭寵為榮之人,實際上就是卑下之人,是其道德墮落的表現(xiàn),所以“寵為下”。
接著,老子又指出,一個有道之人,應該要明白“大病纏身”的道理,應該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(tài),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(zhì),應該能夠淡薄寵辱觀念,不計自身得失,同時能真正做到榮辱不驚,樂于奉獻。所以,老子最后總結(jié):只有像珍重自身生命一樣去愛護天下的人,才不會辜負天下人之期望;只有具備崇高奉獻精神去治理天下的人,才可以承受天下人之重托。
值得特別說明的是,從古至今有許多注家將本章的主題解讀為修道者應該“貴身”或者與其相反,即修道者應該“忘身”。其實這兩種解讀都有失偏頗。前面第十章、第十二章的論述已經(jīng)充分體現(xiàn)了老子對修道者應該從自身“內(nèi)練”及“為腹不為目”方面必須注重“貴身”,本章又從“心理”調(diào)整的角度強調(diào)“貴身”。所謂“貴身”,就是修道之人要愛護和珍惜自己的身體,不僅要身體強健,同時要心理健康。不會縱情縱欲,不會貪圖聲色美味,不會追名逐利,漠視一切外在的寵辱毀譽。所謂“忘身”,則是一些人受了佛學的影響,他們用佛學的觀點去附會老子,把人的身與肉體視為同義字,佛教思想認為,人的肉體是可卑的,所以便有“忘身”的說法?v觀《老子》全文,可以看出老子的生命觀,實際上是“忘身”與“貴身”的辯證統(tǒng)一。這里的“忘身”,不是像有些人所說,拋棄自己可卑的肉體,而是強調(diào)有道之人必須能擺脫切身利益的糾纏,盡己之能,奉獻天下;“貴身”,前面已作表述,主要表現(xiàn)為珍惜自己的生命價值。老子極力提倡人們要學習和效仿天地大自然的崇高品德,即有為而不妄為,博愛而不偏愛,不思圖報,默默奉獻。本章最后所提出的,能治理好天下的人必須要做到“貴以身為天下”“愛以身為天下”,這不正是老子所指的“貴身”和“忘身”的有機結(jié)合嗎?
(朱遠東)
|